你知道代表兰州的文化符号是哪些吗,为什么?
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《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(兰州鼓子)》、《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(兰州太平鼓)》、《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(永登高高跷)》、《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(黄河大水车)》等,都属于文化符号。
一碗面
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。兰州地处西北,不被人熟知。兰州牛肉面走出兰州,走向全国,乃至海外。兰州牛肉面让兰州蜚声中外。
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(汤清)二白(萝卜)三红(辣椒油)四绿(香菜、蒜苗)。根据食客喜好可将面撑出毛细、二细、三细、韭叶、大宽等。早晨一碗牛肉面,是兰州人的最爱。
对了,出了兰州,兰州牛肉面被称为兰州拉面了。
一尊雕像
黄河母亲像。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、小西湖公园北侧,是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--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。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,长6米,宽2.2米,高2.6米,总重40余吨,由"母亲"和一"男婴"组成构图。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,和快乐幸福、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。该雕塑构图简洁,寓意深刻,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。
一架车
水车历史悠久,外形奇特,起源于明朝,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。兰州水车,又叫"天车"、"翻车"、"灌车"、"老虎车"。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,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。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,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。
一座桥
中山桥,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,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。初名"兰州黄河铁桥",后改称"中山桥"。
兰州拉面是兰州文化主要符号,此外,还有很多艺术形式,民俗活动能代表兰州文化。
1.秦腔
秦腔又称乱弹,源于西秦腔,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地,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,所以又叫“梆子腔”,俗称“桄桄子”(因以梆击节时发出“恍恍”声)。明末无名氏《钵中莲》***中使用了[西秦腔二犯]的曲牌,故知其源于甘肃。
2.太平鼓
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。相传,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命西征,久攻敌人不克,于是走***间,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,创造了三尺长鼓,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,乔装打扮,混入城中,攻克了城关。百姓欢欣鼓舞,赞美此鼓为“太平鼓”。
3.祭祀
甘肃民间一年中有四次共同祭祀祖先的活动,丧礼似乎更复杂、隆重,单从形式来说,就有树葬、陶器葬、岩葬、火葬、棺木土葬等等。时间均以农历为准。三月清明上坟扫墓,献以芽面包子(麦芽面做馅),并焚化纸钱;七月十五上坟烧纸,献以葫芦包子;十月初一上坟烧纸,献以麻腐包子(萝卜加麻籽汁做馅);腊月三十上坟祭祖,献以过年供品。
兰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,母亲河从这里流淌了千年,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,这里少数民族众多,各民族团结一心,相互包容,和谐共处。兰州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,如今也是连接中西部的桥梁和纽带,是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。兰州有很多值得推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,最具特色当属闻名世界的“一本书”,“一座桥”,“一碗面”。
读者→我们这代人都是看着读者长大的,1981年创刊到现在,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,杂志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,赢得了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和拥护。
中山桥→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市中心的一座百年铁桥,建于清光绪年间,由德国人设计建造,初名“兰州黄河铁桥”,后为今年孙中山先生改名“中山桥”。中山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之称,也见证了兰州历史的变迁。
牛肉面→是一道兰州百姓的日常面食,也是兰州的传统名吃,它具有“一清、二白、三红、四绿、五黄”的特征,色香味美,誉满全球。如今全国的大街小巷都有兰州拉面的身影,但正宗的叫法是“兰州牛肉面”,所谓打着“正宗”“拉面”的旗号都不是兰州牛肉面。
马家窑文化→是黄河上游,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,因发现马家窑遗址而得名,距今约4000年左右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osj0769.com/post/4670.html